Search

在小地方貼近配偶的心,也是感情長長久久的關鍵。許多人認為與伴侶又一次點燃感情的祕訣,是一頓燭光晚餐或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在小地方貼近配偶的心,也是感情長長久久的關鍵。許多人認為與伴侶又一次點燃感情的祕訣,是一頓燭光晚餐或是海濱假期。但真正的祕訣,是每天都在小地方貼近彼此的心。
——約翰‧高曼

將小事做到盡善盡美,在日常生活的平凡小地方展現真正的高貴與英勇氣慨,這本身便是難得一見的美德,值得封為聖人。
——哈麗葉.比徹.斯托(Harriet Beecher Stowe), 美國作家

在你的所在之處行小小的善;正是這些小小的善聯合起來,翻轉世界。
——戴斯蒙.屠圖(Desmond Tutu),諾貝爾和平獎得主

摘錄自《#涓滴改善富創巨大成就》

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

各位朋友,早安:

昨天跟陳老師學習很多,也談到養成良好的習慣,是自律的關鍵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sychologist.Hung/videos/171478514743272

愛一個人,也可以是一種習慣,從小地方開始照顧起。像是昨天陳老師談到,她試著記住孩子的生日,給予誠摯祝福,就是絕佳的例子。

祝願您,能啟動涓滴改善,讓關係能一步一步穩固與心安!

.

ps. 這本書會在明天(2/6)晚上9點半有贈書直播,歡迎參與

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

感情關係:決定是幸福還是悲慘的小小細節

【文/ 羅伯.茂爾】

涓滴改善可以奠定穩固的感情基礎。隨著一個又一個細節,我們發掘彼此的樣貌,建立信任。

約翰.高曼(John Gottman)博士在華盛頓大學(University of Washington)擔任心理學教授時,主持一項研究,讓自願參加的夫妻搬進一間特別的公寓,那其實是觀察夫妻行為的實驗室。研究人員觀察這些夫妻日常作息的「自然「互動;受試者也會按時與監測儀器連線,以記錄他們在討論夫妻的衝突或其他事務時,他們所有的生理變化。當然,這不是科學研究的正統作法,但讓我們對高曼另眼相看的,是他驚人的研究結果。憑著這些方法,他可以預測一對伴侶在四年內的婚姻生活是幸福,還是悲慘,甚至是離婚——準確率達九十三%。

這項研究的一項重大發現是:在成功的感情中,日常的正向關注超過負向,兩者的比例是五比一。正向的關注並不是盛大的行動,例如舉辦奢華的生日派對或購買夢幻住宅。而是小小的善意姿態,例如:

接到伴侶的電話時語氣很愉快,不是用惱怒或匆忙的語氣,暗示伴侶打斷他們的重要事務。
關心另一個人白天看牙醫的情況,或是詢問其他事情的細節。
當伴侶走進門裡,放下遙控器、報紙或是電話。
在約定的時間回家,而且如果會遲到,至少會打通電話。

這些小小的細節,比浪漫假期、昂貴的禮物之類的創意手段,更能夠預測小倆口是不是互愛互信。或許,這是因為小小的細節提供了始終如一的照顧與愛護。

在感情關係中應用涓滴改善的另一個方法,是允許自己去關心伴侶生活中的小細節。與其等著伴侶以大手筆的行動與故事來取悅我們,我們可以欣賞他們平日的特質與行動。當我聽到人說自己目前的感情生活很無趣,我會建議他們進行涓滴改善。或許你也會想試試看。訓練自己關注伴侶小小的正向特質。不要死咬對方的大錯,或是等著伴侶款待你去乘坐馬車或去巴黎旅遊,欣賞人家的小小善意舉動、討人喜歡的語氣,或是親切的碰觸。

許多人在這個過程裡犯的錯,是只稱讚伴侶做的事。我們會說:「你真的很會做菜。「或你把樹籬修剪得很漂亮。」但如果你只讚揚伴侶完成的勞務,伴侶或許會開始覺得自己像是你的員工。不如,每天都找出一個細節,來讚美伴侶的性格或外貌。試試「我喜歡你的頭髮一早的樣子。」或「我喜歡你在去看電影的路上,總是這麼興奮期待。」正視這些小小的細節,可以讓伴侶知道你愛的是他這一個人,而不只是喜歡有人幫你打理家事,或是想要有人賺錢養你。

聚焦在小細節,既簡單又困難。當我看著孩童在玩耍,我記起那有多簡單。小朋友會全神貫注在當下,因此可以歡歡喜喜,沉浸在他們的活動中,與朋友作伴。隨著他們的大腦逐漸發展,他們會取得另外兩種能力。一是回憶的能力,一是期待未來的能力。身為人類,這是我們必不可少的能力,是求生的工具組。能夠記住在哪個方向見過敵人,預料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,這是攸關生存的大事。但得到這兩種新的技能,通常代表我們都花了太多時間停駐在過去,擔憂未來。透過涓滴改善,我們可以重拾童年的寶貴特質:具備「在當下歡喜起來」的能力,對身邊的人與我們在做的事,都充滿興趣。

……

涓滴改善大補帖 _TiPS

我們大部分的人都花了大量時間駐留在過去或期待未來,以致我們錯過了小細節。當你注意到自己陷溺在憂慮或懊悔中,試試這樣做:

一、 _問問自己:依據這項憂慮或懊悔時,我需要學習作出任何改變嗎?
二、 _如果答案是需要,便踏出改變的第一步。如果答案是不需要(往往如此),看看四周,找出你最歡喜的物品或人。將你的思緒放在那件物品上三十秒。這一道程序可以訓練你的大腦「活在當下」。

.

以上文字摘錄自
《#涓滴改善富創巨大成就》
零恐懼、不會失敗,長久建立任何新好習慣
博客來:https://reurl.cc/yne2VD
金石堂:https://reurl.cc/ZQjDm3
誠品:https://reurl.cc/qm1yxn
讀冊:https://reurl.cc/MZbO6K
momo: https://reurl.cc/ZQAVgQ

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eedspublishing/

.

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:是犧牲,還是責任?是妥協,還是平衡?放下對母愛的執著,恢復你的生命彈性,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
博客來:https://bit.ly/2vhVD9s
讀書花園:https://bit.ly/2GEA9dH
誠品:https://bit.ly/2W4E3Sq
金石堂:https://bit.ly/2vhQ6jh


Tags:

About author
關於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。 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、情緒教育、親職教養諮商、人際與家庭溝通、壓力管理、自閉類群障礙症、早期療育發展評估...等。 工作之餘,仍希望透過書寫與直播,和大家分享自己觀察、自省的心得,以及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,幫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、痛苦、不安的朋友們,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。 「洪仲清臨床心理師」的臉書粉絲專頁,目前追蹤人數已突破37萬。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、討論,學習面對情緒,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,學習在溝通中傾聽、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,以及如何寬解苦痛,跟自己和好。 . 邀約請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,恕無法回答邀約以外的問題,如有私人相關問題(心理治療、諮商),建議至專業機構或撥打諮詢專線尋求協助。謝謝~ 衛生福利部24小時免費安心專線0800-788-995 生命線1995 張老師1980 也可直接洽訊各地縣市政府衛生局,譬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s://mental-health.gov.taipei/Default.aspx
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?
View all posts